第1章 导言

第1章 导  言

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亚当·斯密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 通过掌握所学习的经济学基本原理与观点,能够分析和解释“天下不存在免费午餐”。若想多得一些这样的东西,就必须放弃一些其他东西。

  • 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通过学习经济学知识,能够改善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 理解稀缺性、效率、选择和机会成本的含义。

  • 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知道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 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

  •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以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 了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

  • 了解经济学发展的简史。

图像说明文字重要概念

经济品 稀缺性 机会成本 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学习经济学有什么用?这既是教授经济学的老师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也是学习者在开卷之际要问的问题。可能有很多种回答,有的人认为学经济学是为了更好地赚钱,有的人认为经济学知识是现代社会的必备知识,也有人是基于对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强烈兴趣而学习经济学,还有更多的同学认为学习经济学是专业学习的必备基础和前提。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永远无法回避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我们总是要对交易、就业、收入、税收、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衰退以及失业等诸多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判断。我们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这些问题,进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经济学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这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也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1.1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指的是经世济民,含义很广。它在现代汉语中至少有两个定义:一是指节省、有效率,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耗费获得较大的成果,如“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另一定义则用来统称人类社会生产、消费、交换等活动以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系统,如工业经济、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Economy),是由希腊文o'ikos(家产)和n'emein(管理)合成的词oikonomomia演变而来,传到日本,被译成汉字“经济”,经从事革命活动的同盟会会员引入我国后,便在我国普遍采用。现代,经济泛指人们的一般谋生活动。以共同谋生行为为基础而形成的人类总体,称之为经济社会。

人类的谋生活动离不开物品(Goods)。按照支付价格与否人们把物品分成三类,即经济品、免费品以及有害品。数量稀缺,需要通过劳动或其他代价才能获得的物品,价格为正,叫作经济品(Economic Goods)或者称经济物品;数量丰富,不需要任何代价就能取得的物品,价格为零,叫作免费品(Free Goods);数量日增,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去掉的物品,价格为负,叫作有害品(Harmful Goods)或废品。

“经济品”要使用和消耗各种资源(如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才能生产出来,其在人类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经济学主要讨论的对象。

1.1.1 稀缺性与效率

经济学家把稀缺性与效率称为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在一个没有稀缺性的社会里,社会能够生产无限量各种不同类型的物品,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所有的物品都实行免费供应,价格为零,市场也可有可无,经济学就显得多余了。然而社会现实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们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经济物品稀缺的世界里,社会以及个人都不得不有效地加以利用经济品。所有的经济问题其实都产生于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人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就是因为存在稀缺性和人们追求效率的愿望,所以才使得经济学越来越重要。

1.稀缺性

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需要或欲望的,但是人们的需要没有止境,具有无限性。稀缺性(Scarcity)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人们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消费者能够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是有限的,企业能够用来生产的预算和技术是有限的,工人所能够用来提供劳动和享受闲暇的时间是有限的。

案例链接

稀缺性小案例:错版人民币(稀缺——昂贵)

错版人民币(稀缺——昂贵)

图像说明文字

稀缺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一方面,稀缺性是相对的,它不只是物品和资源的绝对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的无穷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和物品也是不足的;另一方面,稀缺性又是绝对的,因为物品和资源的稀缺性在一切时代、一切社会、一切国家都是存在的,即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中。

一个人只有10万元钱,而老是想买20万元钱的轿车时,对他而言,金钱是稀缺的;一个家庭在假期里既想出外旅游,又想给孩子上一个特长班时,时间是稀缺的;一个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投入间左右为难时,资源是稀缺的。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一个时期不面临着稀缺性。人类之所以进行生产活动,是为了获取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不过,人们可用来满足自己欲望和需要的资源却总是显得相对不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高速的经济增长,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看,从1978年的43元提高到2016年的33 616元,社会产品产出成倍增长。尽管如此,目前社会的物品和劳务产出仅仅只能满足人们一部分的欲望。

2.效率

鉴于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就一项经济活动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这是经济学里又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效率。效率(Efficiency)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经济学家认为,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正因为稀缺性的存在,才会存在效率的问题。

案例1.1

粮价短缺危机: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的夺粮大战

联合国粮农组织宣称,2014年全球粮价大幅上涨,已经在36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警告:“粮价继续上涨会引发战争。”早在2006年11月,设在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先生就大声疾呼,美国爆炸性的乙醇生产用粮需求,将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2008年3月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大米价格分别上升了137.5%、36.4%、79.2%和66.6%。

粮食危机已在世界广泛地区诱发动乱。海地总理成为在粮食危机中首位下台的国家领导人;在泰国的几个稻谷生产区,盗窃粮食行为甚至发展到大片大片成熟的稻谷深更半夜被人偷偷收割走;在多个国家,政府把粮库列为军事重点保卫场所,增加重兵把守;非洲、拉美十多个国家已发生大规模粮食骚乱,部分国家危机仍在进一步恶化。

多数专家认为,推动此轮粮价暴涨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大规模发展生物燃料。粮食危机已被比喻成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之间的“夺粮大战”:发达国家要让8亿辆汽车烧乙醇应对油价上涨,却因此使世界上8亿穷人陷入吃不起粮或无粮吃的危机。2008年美国用于乙醇提炼所需的粮食达1.14亿吨,占美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8%。

导致粮价危机的另外原因是供需之间的结构性变化,人们对肉、奶、蛋需求比例的上升,大幅提升了粮食的需求,因畜牧业要产1千克肉需消耗8~14千克粮食。粮食消费快速增长、气候变暖、农业国快速城镇化等导致大量可耕地丧失。

从发展趋势看,鉴于此轮粮价危机与以往的实质区别是结构性的,所以目前的粮价上涨趋势就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扭转。为避免粮价、粮食危机进一步恶化为社会动乱或国家危机,国际社会就必须及早协调行动,控制粮食危机的事态发展。否则,粮食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就可能步步滑向“战乱国”或“失败国”,从而对世界和平形成更大威胁,使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动荡。

1.1.2 选择、机会成本

1.选择

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性,同时又有轻重缓急之分;物品和资源是有限的,同时又是有各种用途的,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欲望和需要。如何用有限的、但有多种用途的物品去满足无穷的、但有轻重缓急之分的人的欲望呢?即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呢?这就是人类经济生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进行选择。

所谓选择(Choice),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选择是有代价的,当人们把一种资源用于获取某种收入的时候,将不得不放弃这种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所形成的其他收入。这种选择的代价,或者说选择成本,是经济学中又一个十分重要概念——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就是指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用途所取得的最大产量或最大收益。

图像说明文字

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不同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这种观念上的成本深刻影响着厂商的经营决策。它是做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最好的一种。它并不都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使用机会成本时要考虑的条件:有多种投资的可能性;投资到任何方向都不受限制。

例如,王强是一名应届高中毕业生,面临着多种选择:到建筑行业务工,年收入可能达到50 000元;做一名快递小哥,努力工作的话,年收入可以超过60 000元;到高校深造,收入为零。那么王强去建筑业务工,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到快递公司工作可能获得的收入60 000元;如果到快递公司工作,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到建筑业务工可能获得的收入50 000元;若选择到高职院校深造学习,三年学习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去快递公司工作可能获得的收入60 000元。又例如,马莉有一笔10 000元的资金,有三种投资选择:一种是银行活期存款,年收益为36元;一种是存在余额宝里,年收益可能为400元;第三种是投资朋友的企业,承诺年收益为1 000元。那么马莉这笔资金存活期的机会成本是投资朋友企业的可能收益1 000元,存余额宝的机会成本也是投资朋友企业的可能收益1 000元,而投资朋友企业的机会成本则是存余额宝的可能收益400元。当然,人们在选择投资时考虑的不仅仅是收益,还有风险、流动性、税收等因素。

由此可见,机会成本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和最优化的决策。当然在运用机会成本时,必须要适合三个条件:一是资源本身要有多种用途;二是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且不受限制;三是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如果条件不具备,那么机会成本便失去了价值。

问题探索:为什么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知识拓展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资源问题,说明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如一个社会为了保卫本国的安全或侵略他国,所需要的导弹是无限的;为了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粮食也是无限的。但任何一个社会都只拥有一定量的资源,并用于生产各种物品。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生产某一种物品的资源多了,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资源就会减少。多生产导弹就要少生产粮食,多生产粮食就要少生产导弹。导弹与粮食是不可兼得的。

假设在经济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如果仅生产导弹可以生产15万枚,仅仅生产粮食可以生产5万吨。在这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之间,还存在着导弹和粮食生产量的不同组合。假设社会在决定导弹与粮食的生产时提出ABCDEF六种组合方式,如表1-1所示。

表1-1 导弹与粮食的矛盾

可能性

粮食(万吨)

导弹(万枚)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根据表1-1,可以做出图1-1。

在图1-1中,连接ABCDEF点的AF曲线显示,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导弹与粮食最大产量的组合,被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或生产可能性边界。AF线还表明,多生产一枚导弹要放弃多少粮食,或者多生产一单位粮食要放弃多少导弹,因此,又被称为生产转换线。从图1-1还可以看出,AF线内任何一点上,如G点导弹与粮食的组合(6万枚导弹和2万吨粮食)也是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但并不是最大数量的组合,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AF线外任何一点上,如H点导弹与粮食的组合(12万枚导弹和4万吨粮食)是导弹与粮食更大数量的组合,但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无法实现。

在资源数量和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一个社会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产品产量组合是既定的,但当资源数量变化和技术条件改变时,生产可能性曲线会相应移动。当资源数量增加和技术进步时,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向外平行移动,也代表一个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

1-1

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1.1.3 经济学的概念 

因为稀缺性迫使我们在资源的用途上做出选择,由此才引出经济学的问题,所以经济学又被称为“选择的科学”。从这种意义上说,经济学也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面对稀缺性如何做出选择,并预测影响选择的条件是如何变化的学科。尽管如此,经济学的定义是一个争议性较大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不存在一个被所有经济学家都接受的定义,但是被比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即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的学科。所以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科,是关于节约的学科。

1.2 经济学学什么

弄清经济学的概念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经济学到底要学些什么,即要了解经济学的内容。根据研究对象所包含的范围大小,经济学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共同构成经济学的核心。

1.2.1 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

大多数国家在讨论资源配置问题时,是经由市场机制来决策的,我国也把资源配置交由市场决策,并将其作为核心原则。市场(Market)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在市场体系中,每一种东西都有价格(Price),即物品的货币价值。价格代表了买者和卖者愿意交换各自商品的条件。经济体系中,有三种主要的市场,即交换商品与服务的产品市场(Product Market),购买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等居民的劳务的劳动市场,以及获得资金和投入品的资本市场。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即居民、厂商和资源拥有者。居民也称家庭,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厂商也称企业,是经济中的生产者;资源拥有者常指拥有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管理才能等生产要素的拥有者,这些人可能是居民,也可能是企业或其他组织。微观经济学利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决策的因素,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实际上是对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具体研究。

2.经济组织的三个经济问题

人类社会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主导的国家还是指导性计划主导的国家,都必须面临和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不同的社会都需要采取某种方式来解决稀缺性资源的配置问题。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从来没有改变过。

(1)生产什么?一个社会、一个企业到底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生产消费品更多,还是生产设备更多,每一种产品对社会的总影响是多少。

(2)如何生产?指社会里谁来做医生,谁来教书,谁来种田,是用煤还是用油发电,工厂车间是人工操作还是用机器人,是用太阳能还是核能等。

(3)为谁生产?指社会的经济成果如何分配,营销人员、教师、工人、农民、IT工作者等哪类人收入应更多,社会应给穷人提供最低保障,还是严格地遵循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纵观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实践,有两种不同的经济组织方式。一种是政府制定大部分经济政策,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通过计划,由上而下逐层下达计划,发布指令的经济组织形式,西方的经济学家称之为计划经济,或者是指令经济。20世纪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就是计划经济制度。

另一种形式是生产和分配的决策通过市场来做出,个人或企业通过货币支付自愿地交换物品与劳务,通过价格、市场、盈亏、所有权等一整套机制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这种由个人与私人企业决定生产与消费的经济制度,被称为市场经济,很多西方国家都采用该经济组织方式。不过,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完全是上述两种极端的形式,也从来没有过纯粹的市场经济,相反,所有的社会都既有市场经济的成分,也有计划经济的成分,称之为混合经济。当今世界各国大部分都实行的是混合经济制度。个人和企业大部分决策是通过市场进行的,但是政府也监督市场运行,制定法律,提供公共物品,像我国还在宏观层面制定五年计划、十年规划来指导经济发展的方向。从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实践来看,宏观计划指导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同。

微观经济学认为如果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最大化,那么,整个经济社会的资源也就实现了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中,引导和支配居民和厂商行为的是价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供求均衡、厂商均衡与收入分配等基本内容,它们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法,侧重于数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在研究个量关系时,微观经济学假定总体(即经济制度、经济总量等)是既定的、已知的和不变的。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微观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有三个基本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完全信息假设和市场出清假设。

(1)完全理性假设。完全理性假设是微观经济学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设。假设参与经济活动的居民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理性经济人,其行为动力是自己的利益,其行为目标是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总是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利益。只有在这一假设之下,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才是可能的。

(2)完全信息假设。这一假设是指每一个参与经济活动的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全面、迅速地获得各种经济信息。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经济人(理性人)根据完全信息能及时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以实现其行为的最优化。

(3)市场出清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在价格可以自由调节市场的情况下,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既没有过剩也没有不足,达到市场出清。具体来说,物品的价格调节使商品市场均衡,利率的调节使金融市场均衡,工资的调节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在这种均衡的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就是在假设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来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的。

当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上述三个假设条件未必完全符合事实,它们是为了简化理论分析,为了方便而设立的。从这三个假设出发,微观经济学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的结论,并据此提供行动方案或预测、决策的理论基础。

案例1.2

人生离不开选择

关于做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为了得到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例如,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又如,父母决定如何使用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元钱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元钱。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领土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拥有的选择,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

1.2.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人物志

人物志,宏观经济学之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宏观经济学之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宏观”(Macro)有“大”的意思,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就是“大经济学”,它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利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国民经济中各个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通常是一个国家)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指标,分析社会一般物价水平,研究整体就业问题等,对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经济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等问题。因此,可以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利用的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学的其他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公共物品、封闭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均衡管理、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等基本内容,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全貌。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法。经济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如总需求、总供给、总的就业水平、总的物价水平等。总量分析是研究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为总量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经济学家认识到,如果只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经济就无法克服危机和保持充分就业,就会在资源稀缺的同时,又产生资源的浪费。要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同时,又得到充分利用,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行的。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政府可以通过研究经济运行的规律,并采取适当的手段,干预调节经济,以克服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正是建立在相信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就是政府应该调节经济,政府可以调节经济。

知识拓展1.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离

现在,即使并非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大致区分。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才开始考虑如何进行这样的划分。1933年,著名的挪威经济学家鲁格纳·弗里斯首次清楚地提出了这两个名词在现代意义上的区别。他这样写道:“微观分析方法是指对于大的经济体系中的某个经济单位在一般条件下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而宏观分析方法是指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分析。”

1.2.3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在“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的理论体系中,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森林和树木一样。对两方面的研究缺一不可。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无先后分别,无轻重之分。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是按分析对象来划分的。微观经济学尽管以分析个体为主,但个体的总和就是总体,从个体的经济规律也可大致看到总体的经济规律。反过来,宏观经济学虽然以分析总体为主,但总体可以分解为个体,从总的经济规律也可以大致看到个体的经济规律。同时,两者所使用的概念和方法也是相同的。因此,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两者的区别,如表1-2所示。

表1-2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内容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别名

小经济学,个体经济学

大经济学,总体经济学

中心理论

价格理论

收入理论

基本假设

资源稀缺,充分就业

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分析方法

个量分析法

总量分析法

分析对象

以家庭、厂商等经济个体为主

以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为主

分析重点

市场价格

国民收入

主要目标

个体利益最大

全社会福利最大

1.2.4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统计方法与模型分析法

无论是宏观经济分析,还是微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一般采用“模型”分析或“统计”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同一个社会经济问题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可以用图1-2来表示。

1-2

图1-2 社会经济问题研究过程

在图1-2中,“现实社会”一般是出发点,左右两边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过程。左半边是“统计方法”的过程,它完全可以得出采用模型分析法所获得的同样结果。具体过程也可分为三步。第一步,从现实社会出发,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经过数理归纳,采用科学的简化方法设计出对现实社会有用的统计模型。第二步,调查统计获得现实社会的观察数据。第三步,经过适当的统计解释,得出适用于现实社会的结论。右半边是“模型分析法”,其过程可分为三步。如果要对某一个现实问题进行研究,那么,第一步是通过抽象的方法,把复杂的现实社会现象概括简化到易于解决的程度,即可反映所研究问题基本性质的逻辑模型。第二步是采用逻辑证明(即演绎法)得出抽象的理论模型。第三步是经过理论解释,再把抽象的理论模型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得出现实社会的具体结论。

上述两种研究方法相互补充,但不可互相替代。西方经济学家在阐述经济学时,根据不同的对象及其程度,借助于不同的分析工具。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也随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过程来看,所采用的分析工具大体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文字经济学”(Literary Economics)。这是西方经济学最初普遍采用的基本形式,即主要用文字进行分析、推理,虽然偶尔也用简单的数字来说明,但是随着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难以靠文字说明或推理来表达清楚。特别是经济学中所要总结的经济理论或经济预测,往往要求得出现实经济运行过程或经济现象中各种变量的因果关系,因而这种分析工具便显得不足了。

第二种是“数理经济学”(Mathematical Economics)。19世纪以后,这种分析工具普遍出现。特别是数学的发展,为西方经济学提供了方便。大量的数学符号和算式推导,使经济过程和现象的表述较为简洁、清晰。不可否认,数理分析的方法要比单纯文字说明、推理更方便、更精确,有时也更能说服人。

第三种是图形的使用。这种工具实际上是数学工具的简单、形象的形式。西方经济学家在阐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时,多采用图形工具作为辅助手段,以便使深奥难懂的经济学原理形象化、通俗化,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著作中,往往是上述三种分析工具并用。究竟侧重哪种工具的使用,一般没有统一的标准。随着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有些经济学家在经济分析中采用很深奥的数学方法,引起了一些经济学家的非议,认为这是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倾向。

2.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边际的原意为边界、界限、增量等。在经济学分析中,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来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小量变动时,在边际上“因变量”的变动率。这种用边际量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是基于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存在一定函数关系这一基础之上。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总是大量存在着某一因变量依存于一个或几个自变量的函数关系。边际分析就是借助这种函数关系,研究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以比较经济效果的分析方法。

要掌握边际分析的原理和方法,首先应准确理解和掌握边际的概念。边际的概念可以从它的经济含义与数学含义及其结合上来加以理解。

(1)边际的经济含义。所谓边际(Margin),就是边缘、额外、追加之意。它被人们用来揭示两个具有因果或相关关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函数关系。当某一经济函数中的自变量发生微小单位的变化时,因变量因此而发生的相应的数量变化值,被称为该因变量的边际值。在企业经营决策分析中,我们可以将边际的概念应用于产量、收入、成本、利润等经济变量,以分析这些经济变量在相关变量影响下最后一个单位的变化情况。这些变量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分为逐渐增加和不断减少两种基本的情况。如边际生产成本,当产品生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边际成本将呈递增的趋势;而一个工人的劳动时间不断增加所带来的边际产品,则将会不断减少。

(2)边际的数学含义。从数学的角度看,所谓边际就是某一连续函数的导数。它反映的是自变量的微小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设x为自变量,Δx表示其变化量;y=fx)为因变量,Δy表示其变化量,当fx)为连续函数且可微分时,y=fx)相对于x变化的边际值就是fx)对x的导数y',即yx的导数等于在Δx趋于零时比值图像说明文字的极限。导数作为原函数的变化率,准确地揭示了边际的含义。用反映两个量微变化值比较关系的导数来作为因变量的边际值,在于它反映了因变量的边际变化是受自变量的单位变化值的影响而产生的,说明边际是函数之间变化关系的产物。

边际分析方法对经济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颇为严密,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理论研究,如在消费理论中研究边际效用,在生产理论中研究边际成本、边际产量和边际收益,在分配理论中研究边际生产力等。

边际分析法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边际革命”时期,西方经济学家以萨伊、穆勒的庸俗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当时心理学和数学发展的某些成果,将心理分析和增量分析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创立了边际分析法,从而奠定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边际分析区别于传统的决策分析方法,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工具。

除上述研究方法之外,还有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等研究方法,也在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2.5 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前,当时对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在以历史悠久著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中国和古希腊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瓦罗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也很丰富。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外,还有它自己的特点。其中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义利思想、富国思想、赋税思想、平价思想、奢俭思想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16~17世纪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思想。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做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多卖少买、贱买贵卖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因此,重商主义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17世纪中叶以后,在英国、法国等国家,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以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先驱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18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的以魁奈和杜尔戈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他们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注重理性,认为只有依据理性,才能认识自然秩序,才能获得其所必要的知识。他们用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业来概括资本主义,用生产经营活动来分析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一书问世。他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指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并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把它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全部价值都是由劳动生产的,他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古典经济学到李嘉图时达到了顶峰,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古典经济学家主要的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一个重要来源。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和帕雷托、美国的克拉克等边际效用学派也丰富和完善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个学派运用的边际分析方法,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中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庸俗经济学观点的第二次大调和、大综合。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1929年爆发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状态,失业问题严重。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彻底破产,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医治”失业和危机,以加强垄断资本统治的新理论和政策措施。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即凯恩斯主义。它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财政金融政策,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以凯恩斯这一理论为根据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不仅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一个流派,而且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重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促成了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国家干预经济不断引起一系列的新问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陷于困境,受到各式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的挑战。各种色彩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具有各自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但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鼓吹恢复和加强自由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是他们的共同立场。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所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同的流派出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及其有效运行的共同目的,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别性,既相互交叉地研究同一课题,又各有侧重地研究不同的经济领域。因而,它们不仅在理论上彼此有争论,而且促使了门类繁多的“经济学科”的出现。

知识拓展1.3

离开了《道德情操论》就无法真正理解《国富论》

人物志

人物志: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以《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国人通常称之为《国富论》)而享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的美誉,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作为伦理学教授的亚当·斯密却常常被人们遗忘。《道德情操论》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是因为离开了《道德情操论》就无法真正理解《国富论》,反之亦然。如果说《国富论》主要讲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条件问题,那么,《道德情操论》主要讲的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要求问题。具体点说,《国富论》讲的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劳动分工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基本原因,其机制条件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而尽可能地避免因政府权力的干涉所导致的扭曲;《道德情操论》讲的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国家富强和以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基础的生活幸福,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基本保障要求是道德,是生活在市场经济制度中的人们需要普遍地具有一种被他称之为“合宜感”的美德。

斯密发现了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能够最为有效地调节资源的配置。他在《国富论》中说:在市场中,“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但同时,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个人决不应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任何人更为重要,以致为了私利而伤害或损害他人,即使前者的利益可能比后者的伤害或损害大得多。”对私利的追求决非无条件的是“好”的,它必须在道德上受到有效约束,而且这一有效性只能由制度来保障。

斯密极其深刻地指出,应高度警惕资本追逐利润的贪婪本性对社会公益的损害。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对私利的追求有可能导致社会公益的增长,但也有可能导致社会公益的损失,所以就需要制度的约束和政策的引导,而在根本上需要发挥道德的作用,需要人们把社会公益放在一己私利之上。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除了一己幸福之外,还“有我们家庭的、亲戚的、朋友的、国家的、人类的和整个宇宙的幸福。天性也教导我们,由于两个人的幸福比一个人的更可取,所以许多人的或者一切人的幸福必然是无限重要的。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决不会同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产生冲突。经济学说应该代表公正和诚信,平等地促进所有人,包括最弱势人群的福祉。”

(崔宜明,《文汇报》2009年3月2日,节选)

1.3 如何学习经济学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职称考试之经济师考试

职称考试之经济师考试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经济学同样不能例外。经济学值得一学,因为它带来的巨大收获,既可以让人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又能极大地扩展你的职业发展机会。学习经济学可以让你解答这样的问题:打击倒票的黄牛党,为什么不能解决春运期间火车票难求的现状?规定最低工资是否有利于改善工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通货膨胀与失业有关系吗?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后果?我们与其他国家发展贸易是否有利?为什么欧美的金融危机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中国准备执行四万亿元人民币的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方案为什么会带动周边国家的股市上涨?为什么刺激方案在获得“提振中国经济”赞誉的同时,却又引来了推高通货膨胀的担心?你会更深刻地洞察社会。

经济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而做生意就像做工程一样,是普遍原理在具体环境中衍生出的规则。为了在生意上或任何其他领域获得成功,你需要理解原理,而不是只在工作中操作,经济原理将在明天的未知的世界指导你的行动。随着对经济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在听新闻和读报纸时,你将对当前的时事有更深的理解。面临经济决策时,你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正在学习的经济学知识。

学习经济学还可以扩展你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多数学经济学的学生不会把研究经济学作为他们终身的职业。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可以有所发展,如商业管理、银行业、证券保险、房地产、市场营销、法律、政府机构、新闻业、保健和艺术等。学习经济学可以改善思考问题的方式。在经济学中学到的每一件事情都在锻炼你的抽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的训练真正使你受益匪浅,这又恰恰是人们职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能力。那么要想学好经济学,在学习时,必须对经济学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并掌握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付出不懈的努力。

1.3.1 对经济学的几点基本认识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发展到当代的产物,构成一个广泛而庞大的内容体系,有许多的学派,各学派的观点和看法并不相同,甚至是对立的。本书所介绍的只是其主流部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观点。要想对经济学问题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来看,所提出的概念、理论、方法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化生产的客观事实,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学习和研究经济学,具有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第二,西方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也带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色彩,更多地反映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要求。这一点在学习和借鉴其理论、方法时必须时刻牢记,切不可全盘接受、生搬硬套。即使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谓有用的部分,也还要看它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由于国情的不同,对西方有用的东西未必在我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学好经济学既要了解我们的国情,还要对西方的国情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经济学要为社会经济实践服务,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是十分重要的,在不同程度上构成许多经济学科课程,如市场学、财政学、国际贸易、金融、理财学、证券分析等的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进而被一些经济学家誉为“社会科学中的科学”。

第四,经济学是意见分歧最多的一门学科。经济学家们的意见存在分歧,从历史到现实中,许多经济学分支各持己见,有时分歧甚至达到激化的程度。经济学是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认识和总结,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和关系错综复杂,经济学家们难以全面分析把握,再加上其观察角度和侧重点、假设条件往往不同,自然产生了主观上价值判断的差异。社会科学更多的是发散性的学科,并没有一个收敛的结论。因此,在学习中要广泛学习不同的观点与结论,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达到学习和认识上的提高。

1.3.2 如何有效地学好经济学

(1)要遵循以下学习顺序:阅读,听,实践,交谈,自我测试。在每节课之前阅读,在上课之前,对阅读的内容列出一个提纲;上课仔细听讲;不要试图记下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听懂上课内容比记笔记更重要;在每节课上实践,并做课后练习和课后测试;每周进行讨论,组建一个讨论小组,讨论所学到的知识;当你完成每章的学习时,自我测试,完成复习思考题,检查做错的每一道题。然后,对做错的题进行分析:是疏忽,还是不理解?如果疏忽太多,放慢学习速度;如果你对理论不理解,在网上搜索答案,然后再复习一遍,或者向老师请教。

(2)要具备图形分析知识。图形分析是经济学经常使用的工具,几乎每个章节都有图表,图表分析经济问题更为简洁、清晰准确。缺乏图形理解,在学习中将遇到诸多麻烦。

(3)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思考与讨论。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结合身边的实际问题、最新出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经济热点深入思考,展开讨论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4)要广泛阅读经济学专著和经济学期刊。

【本章小结】

1.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的学科。经济学之所存在是基于人类社会两个基本的主题——稀缺性和效率,经济学家又称之为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由于经济品的稀缺性,社会必须在运用其可利用资源生产各种有限的物品之间做出选择。选择是有成本的,当一种资源用于某一特定的用途,那么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收益叫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存在更有利于做出选择。

2.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及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利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微观经济中有关经济变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试图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利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国民经济中各个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3.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法。它分析经济的总体运行过程中经济变量、经济运动和经济现象,即经济总体运动规律,如考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总就业、一般物价水平等。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法。它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动,如考察消费者、生产厂商、劳动者、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等。

4.学习经济学不仅旨在理解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现实世界,而且旨在理解那些改革者们不断提倡的拥有许多种可能性的世界。

【经济观察】

经济学原理在中国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30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究竟是否能够实现软着陆,会给过热的经济降温并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增长率吗?许多西方的政客尚无法割舍十年前看上去无懈可击的论断:①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经济;②中国的劳动力工资只有0.5美元/小时;③中国有13亿人口;④工资永远都不会高到教科书中经济学原理所标榜的那样,故此中国的出口将无限制增长下去。由于人民币被低估,中国的贸易盈余也相当巨大。

不过,目前这一情形正在改变。调整的力量正在对中国经济发挥作用,2008年中国的贸易盈余达到3 000亿美元的高峰,此后一直在下降。2012年2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出现了310亿美元的赤字,这是自1998年以来最大的贸易赤字。原因很清楚,自30年前中国加入全球经济以来,因为中国的低工资带来的竞争优势,使得贸易伙伴们一直在抢购中国制造的出口商品。然而,近几年来相对价格已经调整了。这一变化可用(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来估量。实际汇率升值一方面来自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升值,另一方面来自中国的通货膨胀。

人民币最终对美元升值,2005—2008年和2010—2011年两次累积升值达25%。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短缺开始出现,由此引致工人工资开始快速上升。北京、深圳和上海的最低工资2010年和2011年平均提高了22%,地价也跟着加速上涨。

随着中国沿海省份成本的上升,一些制造业开始迁往工资和地价仍相对较低的内地,同时,一些出口业务开始转向成本较低的越南等国家。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开始紧随日本、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模式走向自动化,用资本替代劳动生产更高端的产品。美国等高工资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将一些业务从中国撤回。

事实证明,经济学基本原理最终都应验了。我们同样可以看看30年前的日本。30年前,日本巨额贸易盈余是大家担心的问题。1980年日本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现今这一比例已超过23%,是世界上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30年前进行退休储蓄的日本人现在开始消费,一如经济学理论所预言的。由于国民储蓄率已经下降,因此有经常项目账户盈余减少。

中国面临着与日本相似的人口趋势,并且面临着在未来通过释放家庭消费的做法来维持GDP的增长。中国储蓄率的下降趋势将会在经常项目中显现。我们将再次看到,经济学定律对任何国家都会发生效力。

讨论题

1.有一些什么样的经济学原理在作用于我国的经济运行?

2.我国将如何应对?

【能力训练】

创业选择

你是一名大一学生,你的创业意愿得到学校的支持,并获得了20 000元的“校园创业基金”贷款。你有几种途径来安排这笔创业资金?组建一个团队,来讨论这个问题,对“选择”进行说明,并做一份简单的创业计划书。以组为单位交创业计划书,考核实训成绩。

【概念复习】

经济品 稀缺性 效率 机会成本 经济学 市场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

【同步练习】

1.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利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2.毕业了,你决定去A公司工作,一年有68 000元,另外你还收到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去B公司工作,每年有60 000元,另一个是去C公司工作,一年有62 000元,你接受A公司工作的话,机会成本是多少?(  )

  A.68 000元  B.60 000元  C.62 000元  D.122 000元

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4.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营业税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5.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包括(  )。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何时生产

【问题讨论】

1.解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2.为什么资源稀缺性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3.请找出几个与自身生活相关的经济现象,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简单解释。

【补充读物与资源】

《经济学》(第4版)斯蒂格利茨,沃尔什,著,黄险峰,张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经济学(第4版)(套装上下册)

经济学阶梯教室网站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人大经济论坛网站

金融经济学网

目录

  • 版权
  •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1章 导言
  • 第2章 市场运行过程
  • 第3章 消费者行为
  • 第4章 生产者行为
  • 第5章 企业成本与收益
  • 第6章 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行为
  • 第7章 要素市场
  • 第8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第9章 国民收入核算
  • 第10章 国民收入决定
  • 第11章 宏观经济政策依据
  • 第12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 第13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 第14章 国际经济基本知识
  •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

推荐用户

同系列书

人邮微信
本地服务
教师服务
教师服务
读者服务
读者服务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