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的内容有任何问题,请联系 人邮社 王宣
【章名目录】 第 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第 2章 基本电路元件 第3章 电路的等效变换分析 第4章 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与电路定理 第5章 一阶电路与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第6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第7章 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第8章 三相电路 【详细目录】 第 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1.1 电路模型 1 1.1.1 概述 1 1.1.2 电路的分类 3 1.2 电路分析的基本变量 3 1.2.1 电流 3 1.2.2 电压 5 1.2.3 功率与电能 7 1.3 基尔霍夫定律 9 1.3.1 基本术语 9 1.3.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0 1.3.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1 1.4 走近科学家 12 1.4.1 安培简介 12 1.4.2 伏特简介 13 1.4.3 基尔霍夫简介 14 本章小结 14 本章思维导图 16 习题 16 第 2章 基本电路元件 2.1 概述 20 2.2 电阻元件 20 2.2.1 电阻元件的VCR 21 2.2.2 电阻元件的功率与电能 22 2.2.3 非线性电阻元件 23 2.3 电容元件 23 2.3.1 电容元件的VCR 24 2.3.2 电容元件的功率与电能 24 2.3.3 实际电容器 25 2.4 电感元件 26 2.4.1 电感元件的VCR 27 2.4.2 电感元件的功率与电能 27 2.4.3 实际电感器 28 2.5 独立电源 29 2.5.1 电压源 29 2.5.2 电流源 31 2.6 受控源 32 2.6.1 受控源的类型 32 2.6.2 受控源与独立源的比较 33 2.7 走近科学家 34 2.7.1 欧姆简介 34 2.7.2 法拉第简介 34 2.7.3 亨利简介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思维导图 37 习题 37 第3章 电路的等效变换分析 3.1 基本概念 41 3.2 单一无源元件的串联和并联 42 3.2.1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42 3.2.2 电容的串联和并联 44 3.2.3 电感的串联和并联 45 3.3 电阻的桥形结构与惠斯通电桥 46 3.4 电阻的△-Y等效变换 47 3.4.1 电阻的△-Y联结 47 3.4.2 电阻的△-Y变换 48 3.5 理想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与并联 51 3.5.1 理想电压源的串并联 51 3.5.2 理想电流源的串并联 51 3.5.3 理想电压源与电流源的串并联 51 3.6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52 3.6.1 实际直流电压源的模型 52 3.6.2 实际直流电流源的模型 53 3.6.3 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 53 3.7 输入电阻 54 3.7.1 输入电阻的定义 54 3.7.2 输入电阻的计算 54 3.8 走近科学家 56 3.8.1 惠斯通简介 56 3.8.2 莫尔斯简介 56 本章小结 57 本章思维导图 59 习题 59 第4章 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与电路定理 4.1 基本概念 65 4.1.1 常用术语 66 4.1.2 KCL独立方程 66 4.1.3 KVL独立方程 67 4.1.4 2b法 67 4.2 节点电压法 68 4.2.1 节点电压的定义与性质 68 4.2.2 节点电压法的推导 69 4.2.3 节点电压法的方程列写步骤与规律 69 4.2.4 节点电压法的特殊情况 70 4.3 网孔电流法 72 4.3.1 网孔电流的定义与性质 72 4.3.2 网孔电流法的推导 73 4.3.3 网孔电流法的方程列写步骤与规律 73 4.3.4 网孔电流法的特殊情况 74 4.3.5 网孔电流法与节点电压法的比较 75 4.4 叠加定理 75 4.4.1 基本概念 76 4.4.2 叠加定理的内容 76 4.4.3 叠加定理的应用 77 4.4.4 叠加定理的推论——齐性定理 78 4.5 替代定理 79 4.6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79 4.6.1 戴维南定理 79 4.6.2 戴维南定理的应用 80 4.6.3 诺顿定理 82 4.6.4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的应用注意事项 83 4.7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83 4.8 走近科学家 85 本章小结 85 本章思维导图 87 习题 88 第5章 一阶电路与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5.1 动态电路 94 5.1.1 动态电路的暂态过程 94 5.1.2 动态电路的方程 95 5.2 换路定则和初始条件 96 5.2.1 换路定则 96 5.2.2 初始条件的计算 97 5.3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99 5.3.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99 5.3.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03 5.3.3 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解的一般形式 105 5.4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06 5.4.1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06 5.4.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09 5.4.3 一阶电路电容电压、电感电流零状态响应解的一般形式 110 5.5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111 5.5.1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及分解 111 5.5.2 三要素法 112 5.6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15 5.6.1 RL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15 5.6.2 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解的一般形式 118 5.7 二阶电路的全响应 118 5.8 走近科学家 119 本章小结 120 本章思维导图 121 习题 121 第6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6.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126 6.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127 6.1.2 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差 128 6.1.3 有效值 129 6.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130 6.2.1 相量的基本概念 130 6.2.2 正弦量的运算 131 6.3 电路基本元件VCR及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132 6.3.1 电路基本元件VCR的相量形式 132 6.3.2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35 6.4 阻抗与导纳 136 6.4.1 R、L、C元件的阻抗与导纳 136 6.4.2 无源一端口的阻抗与导纳 137 6.4.3 阻抗、导纳的串联和并联 138 6.5 正弦稳态电路的计算 140 6.6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142 6.6.1 一端口电路的功率 143 6.6.2 基本元件的功率 145 6.6.3 有功功率的测量 147 6.7 正弦稳态电路的最大功率传输 147 6.8 功率因数的提高 149 6.9 谐振电路 151 6.9.1 谐振的定义 151 6.9.2 串联谐振 152 6.9.3 并联谐振 153 6.10 走近科学家 156 6.10.1 特斯拉简介 156 6.10.2 威斯汀豪斯简介 156 6.10.3 施泰因梅茨简介 157 本章小结 157 本章思维导图 159 习题 159 第7章 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7.1 互感 164 7.1.1 同名端 164 7.1.2 互感电压 166 7.2 含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167 7.2.1 利用网孔电流法计算含耦合电感电路 167 7.2.2 利用去耦等效法计算含耦合电感电路 169 7.3 变压器的原理 171 7.4 理想变压器 173 7.5 走近科学家 175 本章小结 176 本章思维导图 177 习题 178 第8章 三相电路 8.1 三相电路概述 182 8.1.1 对称三相电源 183 8.1.2 三相电源的联结 184 8.1.3 三相负载的联结 184 8.1.4 三相电路的联结 185 8.2 对称三相电路的线与相的关系 186 8.2.1 基本概念 186 8.2.2 相电压与线电压的关系 186 8.2.3 线电流与相电流的关系 188 8.3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189 8.3.1 对称Y-Y电路的计算 189 8.3.2 其他联结形式的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191 8.4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192 8.4.1 负载不对称的Y-Y无中性线电路的分析 193 8.4.2 负载不对称的Y-Y有中性线电路的分析 194 8.5 对称三相电路的功率 195 8.5.1 对称三相电路的瞬时功率 195 8.5.2 对称三相电路的有功功率 195 8.5.3 对称三相电路的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195 8.5.4 三相电路有功功率的测量 198 8.6 安全用电常识 199 8.6.1 人身安全 200 8.6.2 电气火灾 202 8.6.3 用电安全技术 202 8.6.4 触电急救与电气消防 205 8.7 走近科学家 206 本章小结 207 本章思维导图 208 习题 208 参考文献 212
本书是为适应电工电子技术发展以及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需求而编写的。本书主要介绍实用性小灯泡电路的连接与测试、荧光...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4章。上篇为商务沟通篇,包括沟通与商务沟通、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网络沟通、商务...
本书分为语言基础与训练、演讲口才与训练、职场口才与训练等三大模块,共12章,含百余个课内外实训练习,融启发思维...
本书结合当前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的现状,以培养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AI)思维为目标,系统构建从计算机基础到前沿A...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本书以“夯实基础、聚焦应用、面向...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