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的内容有任何问题,请联系 刘博
目 录 第 1章 概论 1 1.1 现代通信网概述与基本结构 1 1.1.1 现代通信网概述 1 1.1.2 现代通信网的基本构成 2 1.2 现代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5 第 2章 电话通信网 12 2.1 PSTN 12 2.1.1 电话网络结构 13 2.1.2 电话网组织和路由计划 15 2.1.3 专用电话网 17 2.2 IN 18 2.2.1 智能网概述 18 2.2.2 智能网的模型 21 2.2.3 智能网应用协议 25 2.2.4 综合宽带智能网 27 2.3 ISDN 28 2.3.1 ISDN概述 28 2.3.2 ISDN用户-网络接口 29 2.3.3 N-ISDN提供的业务 31 第3章 支撑网 32 3.1 数字同步网 32 3.1.1 同步网概述 32 3.1.2 滑动及其对通信的影响 33 3.1.3 同步方法及方式 34 3.1.4 滑动性能指标及分配 35 3.1.5 同步时钟的操作 36 3.2 信令网 37 3.2.1 信令的基本概念 37 3.2.2 消息传递部分 43 3.2.3 电话应用部分 46 3.2.4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47 3.2.5 事务处理应用部分 48 3.2.6 综合业务数字网部分 49 3.2.7 信令点编码 51 3.3 管理网 52 3.3.1 管理网概述 52 3.3.2 电信网络管理系统 53 3.3.3 传输网的监控与管理 56 3.3.4 No.7信令网的维护监控系统 59 3.3.5 数据同步网的网管系统 60 3.3.6 数字数据网网管 60 3.3.7 移动电话网网管系统 61 第4章 公共陆地移动网 63 4.1 第 二代移动通信网 63 4.1.1 GSM系统 63 4.1.2 CDMA系统 67 4.1.3 移动通信系统编号 68 4.1.4 PLMN区域划分与接续 70 4.2 移动通信协议与信令 73 4.2.1 无线接口 73 4.2.2 A接口 77 4.2.3 网络接口 79 4.2.4 GSM信令网 82 4.3 GPRS网络结构与协议 84 4.3.1 GPRS网络结构 84 4.3.2 GPRS接口协议 87 4.3.3 GPRS容量规划 89 第5章 传输系统 92 5.1 传输技术概述 92 5.1.1 PCM基础 92 5.1.2 PDH技术的缺陷 94 5.1.3 SDH技术的特点 95 5.1.4 传输技术分类及传输介质 96 5.2 光纤通信 98 5.2.1 光纤通信系统组成 98 5.2.2 光纤通信的优点 98 5.2.3 光纤通信的应用 99 5.3 SDH 100 5.3.1 SDH的基本概念 100 5.3.2 SDH帧结构 101 5.3.3 SDH的复用原理 103 5.3.4 映射和同步复用 105 5.3.5 SDH传输网 108 5.4 WDM系统 112 5.4.1 WDM概述 112 5.4.2 WDM系统的功能结构 114 5.5 微波通信 115 5.5.1 数字微波通信概述 115 5.5.2 微波通信系统 116 5.6 卫星通信 118 5.6.1 卫星通信概述 119 5.6.2 卫星通信系统 120 5.6.3 卫星通信网 122 5.7 ASON 124 5.7.1 ASON体系结构 125 5.7.2 ASON连接 126 5.7.3 ASON组网 127 第6章 接入系统 129 6.1 接入网 129 6.1.1 光纤接入技术 129 6.1.2 铜缆接入技术 131 6.1.3 以太网接入技术 132 6.1.4 混合接入网 133 6.1.5 电话接入网 134 6.1.6 无线接入网 134 6.1.7 综合接入技术 135 6.2 智能社区网 136 6.3 电缆配线系统 138 6.3.1 电缆配线系统组成 138 6.3.2 电缆配线法 139 6.3.3 电缆配线原则 139 6.4 综合布线系统 140 6.4.1 综合布线系统组成 140 6.4.2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 142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 145 7.1 IMT-2000概述与切换技术 145 7.1.1 IMT-2000特点和优势 145 7.1.2 IMT-2000目标要求和业务类别 147 7.1.3 IMT-2000切换技术 148 7.2 WCDMA 150 7.2.1 R99网络 150 7.2.2 R4网络 154 7.2.3 R5网络与IMS 158 7.2.4 WCDMA技术 159 7.3 TD-SCDMA 160 7.3.1 TD-SCDMA网络结构 160 7.3.2 TD-SCDMA技术 168 7.4 cdma2000 170 7.4.1 cdma2000体系结构与技术 170 7.4.2 cdma2000网络结构 174 7.4.3 cdma2000参考模型和接口 177 7.4.4 3G面临的问题 179 第8章 广播电视网 181 8.1 广播电视网概述 181 8.1.1 线缆调制解调 181 8.1.2 有线电视数字机顶盒 183 8.1.3 分配器和分支器 185 8.1.4 广电网的数字化 185 8.2 HFC网 187 8.2.1 HFC网的基本概念 187 8.2.2 HFC网络结构及频率分配 187 8.2.3 HFC组建宽带网 188 8.3 有线广电网的应用及发展 189 8.3.1 CATV-HFC网络的IP电话 189 8.3.2 CATV-HFC网络的VOD 190 8.3.3 多媒体在CATV中的应用 190 8.3.4 IPTV系统 190 8.3.5 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趋势 193 第9章 分组与帧中继数据通信网 196 9.1 分组交换网 196 9.1.1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196 9.1.2 分组交换数据网结构 198 9.1.3 分组交换格式 200 9.1.4 分组交换数据网虚电路建立与释放过程 202 9.2 X.25协议 204 9.2.1 X.25的物理层 205 9.2.2 X.25的数据链路层 205 9.2.3 X.25分组层 206 9.3 分组交换网的应用 208 9.3.1 分组网业务 208 9.3.2 网络互联及终端接入 209 9.4 帧中继网 211 9.4.1 帧中继的特点 212 9.4.2 帧中继协议 213 9.4.3 帧中继网络结构 214 9.4.4 帧中继的应用 216 9.4.5 帧中继的组网技术 218 第 10章 数字数据网 221 10.1 DDN概述 221 10.1.1 DDN介绍 221 10.1.2 DDN的组成 222 10.1.3 DDN的特点 225 10.2 DDN的基本原理 225 10.2.1 DDN节点的复用和交叉连接 226 10.2.2 DDN的同步及网管 226 10.2.3 DDN的网络结构 227 10.3 DDN的应用 227 10.3.1 DDN提供的业务 227 10.3.2 DDN的应用 229 10.3.3 DDN的发展 230 第 11章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与ATM 232 11.1 B-ISDN概述 232 11.1.1 B-ISDN发展起因 232 11.1.2 B-ISDN体系及结构 233 11.1.3 基于ATM的B-ISDN 233 11.1.4 B-ISDN主要业务应用 234 11.2 ATM技术 235 11.2.1 ATM的定义 235 11.2.2 ATM的特点 236 11.2.3 ATM的信元结构 237 11.2.4 ATM的通信连接 238 11.2.5 ATM的统计复用 239 11.2.6 ATM的VP交换和VC交换 239 11.3 ATM协议模型 240 11.3.1 ATM协议参考模型 240 11.3.2 物理层 241 11.3.3 ATM层 243 11.3.4 ATM适配层(AAL) 244 11.4 ATM交换及信令 246 11.4.1 ATM交换 246 11.4.2 ATM信令 249 11.5 ATM组网 254 11.5.1 ATM/B-ISDN的网络环境 254 11.5.2 ATM网络结构 254 11.5.3 ATM主要接口 255 11.5.4 基于ATM的应用 257 第 12章 网络规划与优化 260 12.1 网络计算 260 12.1.1 通信网基础计算 260 12.1.2 移动网工程计算 267 12.1.3 3G切换及接口等计算 271 12.2 网络规划 273 12.2.1 3G无线接入网规划 273 12.2.2 3G核心网组网规划 278 12.3 网络优化 282 12.3.1 信令与传输网络优化 282 12.3.2 移动网络优化 286 第 13章 基于IP的通信网 291 13.1 计算机网络 291 13.1.1 计算机网络基础 291 13.1.2 计算机网络分类与组成 295 13.1.3 计算机网络协议 303 13.1.4 组建计算机网络 313 13.1.5 IPv6 316 13.2 互联网 320 13.2.1 CHINANET 320 13.2.2 域名服务器 321 13.2.3 CHINANET提供的Internet接入 323 13.3 宽带IP网 326 13.3.1 宽带IP网的模型 326 13.3.2 IP与ATM技术的融合 329 13.3.3 标记交换IP网 333 13.3.4 MPLS 336 第 14章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 340 14.1 NGN概述 340 14.1.1 NGN的提出 340 14.1.2 NGN的特点 341 14.1.3 NGN的结构 342 14.1.4 NGN的主要技术 344 14.2 软交换技术 345 14.2.1 软交换的基本要素 345 14.2.2 软交换的功能 346 14.2.3 软交换的参考模型 347 14.3 软交换网关 348 14.3.1 网关分类和功能 348 14.3.2 网关应用 352 14.4 软交换协议 356 14.4.1 软交换互通协议 356 14.4.2 信令网关协议 359 14.5 软交换呼叫控制 360 14.5.1 软交换与H.323系统互通 361 14.5.2 软交换与SIP系统的互通 362 14.5.3 软交换与智能网的互通 364 14.6 基于软交换的NGN组网及发展 365 14.6.1 基于软交换的NGN组网 366 14.6.2 NGN的发展 367 附录 缩略语 369 参考文献 383
本书全面地介绍光纤通信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实用系统。基本内容包括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光纤的导光原...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现代通信工程设计中所涉及的光缆、电缆、综合布线工程、无线网络规划/优化、基站工程设计的基础和实...
本书第二版是作者在原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补充和完善而形成的。第二版...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系统原理,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系统原理。全书共分7章...
本书分为两部分共9章。第1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详细地介绍了SDH的基本概念以及SDH的复用、映射和定位等基...
本书分为5个部分,分别介绍了电信运营战略、电信网络组织、电信业务管理、电信服务管理和数字赋能电信运营。本书在吸...
本书系统、深入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系统与网络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移动通信概述、无线电波传播与...
本书选择TI C2000 中的 32 位浮点处理器TMS320F28335,全面介绍DSP 控制器的原理与应用...
本书是适应未来数(字)智(能)时代互联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型富媒体教材,数字资源丰富,多种媒体展现形式,符合数字化...
本书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主要介绍典型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技术原理、时频信号分析及传输性能分析...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