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的内容有任何问题,请联系 刘博
目 录 第 1章 LTE-A系统背景及概述 1 1.1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1 1.2 LTE/LTE-A网络架构和协议架构 2 1.2.1 系统架构 2 1.2.2 协议架构 5 1.3 4G性能指标及关键技术 6 1.3.1 4G性能指标 6 1.3.2 OFDM/OFDMA/SC-FDMA 7 1.3.3 载波聚合 8 1.3.4 多点协作 8 1.3.5 MIMO/增强型MIMO 9 1.3.6 中继 9 1.3.7 异构网 10 1.4 本书的目的及章节安排 10 参考文献 10 第 2章 载波聚合 12 2.1 载波聚合概述 12 2.1.1 设计原则 12 2.1.2 接口方案 12 2.2 载波聚合类型及应用场景 14 2.2.1 载波聚合类型 14 2.2.2 载波聚合场景 15 2.3 载波聚合无线资源管理 17 2.3.1 CA下相关术语的定义 17 2.3.2 服务小区管理 19 2.3.3 辅小区的激活与去激活 19 2.3.4 载波聚合切换 20 2.3.5 定时提前量分组 20 2.4 载波聚合物理层关键技术 20 2.4.1 下行控制信道的结构 20 2.4.2 下行控制信道的搜索空间 21 2.4.3 下行控制信令PCFICH 23 2.4.4 下行HARQ指示信道 24 2.4.5 上行控制信道 24 2.5 载波聚合物下行链路后向性增强 28 2.5.1 RRC层增强 29 2.5.2 MAC层增强 30 2.5.3 物理层增强 32 2.6 上行链路后向性增强 34 2.6.1 上行控制信道增强 34 2.6.2 不同上下行子帧载波聚合 36 2.7 研究热点 37 2.7.1 研究热点概述 37 2.7.2 调度算法研究 38 2.7.3 自适应移动性管理研究 44 2.7.4 安全可靠性研究 45 2.8 总结 45 参考文献 46 第3章 COMP 47 3.1 COMP概述 47 3.1.1 CoMP概念 47 3.1.2 CoMP分类 47 3.1.3 CoMP标准化进展 49 3.2 上行COMP技术与标准化 55 3.2.1 上行CoMP的分类 55 3.2.2 上行CoMP接收技术 55 3.3 下行COMP技术与标准化 57 3.3.1 下行CoMP的分类 57 3.3.2 下行CoMP技术 57 3.3.3 下行CoMP的一般系统模型 61 3.4 联合传输 61 3.4.1 联合传输研究现状 62 3.4.2 联合传输模式的研究 62 3.5 COMP用户和协作集 68 3.5.1 协作用户确定 68 3.5.2 协作集确定 69 3.5.3 协作集大小确定 70 3.5.4 影响协作节点选择的因素 71 3.5.5 基于参考信号功率与负载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案 75 3.6 COMP组网应用场景与反馈方案 77 3.6.1 CoMP组网场景 77 3.6.2 CoMP应用场景 80 3.6.3 CoMP反馈方案 81 3.7 支持多点协作传输的信令设计 82 3.7.1 支持多点协作传输的高层信令研究现状 82 3.7.2 CoMP方式对现有接口或信令的影响分析 83 3.8 COMP多小区联合调度 84 3.8.1 多小区联合调度研究现状 84 3.8.2 基于信道相关性的多小区联合调度实例 85 3.9 总结 87 参考文献 87 第4章 MIMO 89 4.1 MIMO的概述 89 4.2 MIMO系统的基本原理 90 4.2.1 MIMO系统模型 90 4.2.2 MIMO信道模型 91 4.3 MIMO空时处理技术 94 4.3.1 空时码的设计 94 4.3.2 空时块码 96 4.3.3 空时格码 100 4.4 增强型MIMO 107 4.4.1 下行参考信号 107 4.4.2 上行参考信号 109 4.4.3 下行MIMO方案 109 4.4.4 上行MIMO方案 113 4.5 总结 114 参考文献 114 第5章 中继 116 5.1 概述 116 5.2 中继的概念 116 5.2.1 中继的分类 116 5.2.2 中继的部署场景 119 5.3 TYPE 1中继和TYPE 2中继 119 5.3.1 Type1中继 119 5.3.2 Type 2中继 121 5.4 中继网络协议架构 128 5.4.1 中继架构 128 5.4.2 控制平面 130 5.4.3 用户平面 131 5.5 中继网络物理层 131 5.5.1资源分配和多址技术 132 5.5.2 控制信道规范 132 5.5.3 R-PHICH 136 5.5.4 中继下行定时 136 5.5.5 中继的上行定时 138 5.5.6 R-PDCCH和PDSCH开始信号的配置 141 5.5.7 中继节点同步 143 5.6 回程子帧配置和HARQ定时 144 5.6.1 FDD系统 144 5.6.2 TDD系统 146 5.7 信道模型 149 5.7.1 直接链路中的大尺度衰落模型 149 5.7.2 RN-UE链路的LOS概率 151 5.7.3 基站到中继之间的大尺度衰落 152 5.7.4 基站到中继的LOS概率密度函数 154 5.8 中继的路由选择问题 155 5.8.1 中继选择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55 5.8.2 基于不同准则的中继选择策略 156 5.9 在未来LTE版本中的中继 158 5.9.1 协作中继 158 5.9.2 高速移动下的中继回程 159 5.9.3 移动协作中继 160 5.9.4 本地服务 160 5.10 总结 161 参考文献 161 第6章 异构网络 162 6.1 异构网络的概述 162 6.1.1 低功率基站的分类 162 6.1.2 异构网络的优势 163 6.1.3 面临的技术问题 164 6.2 小区的选择和切换 164 6.2.1 LTE-A小区选择 165 6.2.2 LTE-A小区重选 167 6.3 流量控制和移动性管理 168 6.3.1 LTE-A小区切换 168 6.3.2 空闲状态下的流量控制和移动性管理 172 6.3.3 连接状态下的流量控制和移动性管理 173 6.3.4 WIFI的流量控制和移动性管理 173 6.4 异构网络干扰协调技术 174 6.4.1 异构网络干扰特点 174 6.4.2 干扰协调技术简介 176 6.4.3 频域干扰协调技术 177 6.4.4 功率控制方案 179 6.4.5 增强型干扰协调技术 180 6.5 家庭基站 185 6.5.1 家庭基站标准化进展 185 6.5.2 家庭基站网络架构 186 6.5.3 自组织家庭基站 188 6.5.4 家庭基站安全性 188 6.5.5 家庭基站的展望 192 6.6 异构网络的节能技术 192 6.6.1 节能技术产生背景 192 6.6.2 异构网络中的节能技术 193 6.6.3 异构网络节能研究现状 193 6.7 小型基站射频与性能 194 6.7.1 发射机标准 194 6.7.2 接收机标准 195 6.8 总结 196 参考文献 196 第7章 LTE-A未来演进 198 7.1 下一代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198 7.2 大规模天线技术 199 7.3 异构网的演进 200 7.3.1 同频异构小区的动态协作 200 7.3.2 超密集自组织异构网络 201 7.4 自组织网络 202 7.4.1 自组织网络功能架构 203 7.4.2 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 205 7.5 机器间通信 208 7.6 终端直接通信 208 7.6.1 D2D通信技术的优点 209 7.6.2 D2D通信过程 209 7.6.3 D2D通信技术的应用场景 210 7.7 总结 211 参考文献 211
本书是5G移动通信网络部署与运维(中级)教材。全书共5章,包括5G端到端网络部署架构、5G站点设备调测、5G站...
本书是5G移动通信网络部署与运维(初级)教材。本书共4章,包括5G无线网络原理概述、5G无线基站产品介绍、5G...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各类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系统架构和系统应用,并力求将关键的通信技术融入其中。全书共7...
本书共两个部分,分别介绍移动计算理论和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在移动计算理论部分,主要介绍移动计算的基本概念、移动计...
口口 本书共7章,第01章以物联网通信系统为主线,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与网络体系架构;第02~05章详...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