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如何培养能够符合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高素质“工科”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院校所面临的新课题。

  在天津,有这样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高职院校:作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无论是每年的招生人数、毕业生就业率,还是用人单位与社会各界对其的认可度都处于全市职业院校前列。但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选择进行一场“自我革命”。“我们现在面对的一边是快速发展的产业技术,一边是教材落后于技术、学校培养的知识落后于产业发展这样的现实。要想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能够担负起‘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重担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走一条新路,打造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新工科’。”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家礼说。

1.bmp

问产业需求建专业

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以来,一直保持着7个大系的专业结构。这种常态在去年秋季学期被打破了──由7个大系改为5个大系,合并整合了一批专业。这次改革被称为“7改5变革”。

  翻开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系部设置名录,在新组建完成的电子与通信技术系,不仅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汽车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传统专业,还设有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新兴专业。“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电子通信行业提出新的挑战,把这些专业整合在一个院系内,是希望他们能够互通有无,相互渗透。”学院教务处处长李平表示。他告诉记者,“7改5”后,学校组建的5个院系形成了5个专业组群,而每个专业组群还建有自己的技术应用中心。“这些中心是企业工作环境的真实模拟。比如在电子与通信技术应用中心,你可以看到汽车电子技术的实训环境已经不是曾经的偏向电路控制,而是朝着‘无人驾驶’的方向。这就是企业的真实需求,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必须跟得上。‘7改5’的最终目的是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适合度以及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李平说。 

  眼下,虽然已进入暑假时间,但在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不少教研室之间的研讨活动还在继续,进行得十分火热。据了解,以前,该校老师的备课都是在“本学科教研室”内部开展。比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老师,原来在该专业教研室范围内进行研讨与备课。但是现在,除了本专业的教师,有关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也会加入进来。“这次改革不仅仅是各个专业与教师之间的一次物理整合,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整合产生化学效应,最终达到彼此基因的融合,真正构建起工科专业的新结构。”学院负责人说。

问技术发展改内容

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

  其实,无论是化学效应还是基因融合,改革初衷都是希望通过专业调整,能够在全校所有学科中引入“人工智能”的理念与基础课程。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偏重于技能型人才。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是研究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都需要具有AI思维。”学院负责人说。

  改革后,工业机器人专业从原来的“电子技术系”转移到了“机电技术系”,“之前我们开设‘机器人’专业,更多的还是讲电路控制,但是在人工智能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还需要懂机械原理,让机器人动起来;懂编程,能够发出一条条精准指令。所以,这次改革后,在工业机器人这个专业,我们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调整。”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宋国庆介绍说。

  在这一轮改革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甚至是一些“非工科”专业,也在向“人工智能”方向靠拢。“以前,我们的电子商务专业归属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因为学生的培养方向就是电商的后台技术人员。现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急需的是电商的智能客服,所以这次改革,不仅把电子商务专业整合到了经济与管理系,而且加入了创新思维、编程思维等相关课程。”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马莹表示。

问学生志趣变方法

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

  “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制作一个交通信号灯……”本学期,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最后一节课,授课教师刘振昌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为学生们布置了这样一项“课堂作业”。“职业教育突出操作与动手能力,以前的课堂基本上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做,然后学生做,老师再指导。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时候可能照顾不到每一个学生,而且有时候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刘振昌说。

  有了“新”的专业,有了“新”的教学内容,在“新工科”的探索中,更不能少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而这一环节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我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我们希望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开展教学。”机电技术系负责人崔宝才说。

  接到刘老师的任务单后,学生们每4人一组,迅速进入到“任务模式”。在这4名学生中,“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进度与总体设计;其他3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擅长领域,分别负责硬件组合、软件开发和系统测试。待各组任务完成后,刘老师又组织每个小组进行了产品展示,最后通过组间互评选出这节课上最好的作品。“老师们布置的任务,就是以后我们就业后的真实工作环境模拟。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大家觉得好玩,也愿意学,而且特别希望在小组互评时胜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党健说。

  除了这样的项目式教学,移动终端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也被引入课堂。这些教学方法的改变,让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推动各专业教师之间的深度融合,并开发适合此次改革的教学资源和教材等。对‘新工科’的探索与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也将在不断摸索中继续前行。”学院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来源: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