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将人、流程、数据和事物结合起来,万物互联的时代,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和快捷。

以教师为例,平均每个教师都有不少于500个微信好友,不少于30个各种各样的群,每天要用不少于3小时查看各种信息及刷朋友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能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但同时,很多教师却感到内心孤独,甚至有部分教师感觉心灵处于“失联”状态。

摄图网_501124025wps图片_meitu_3.jpg

  万物互联,方便快捷的交往、海量的信息,为何会有教师感觉自己的心灵“失联”了呢?校园里,在课间及没有课时,很多教师都在看手机,教师与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大多局限在打招呼及工作信息的传递,基本不涉及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不涉及心灵与心灵的互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多局限在知识的传递,除了班主任,其他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少进行心灵的沟通。

  教师作为传播与创造文化与文明的使者,这个群体都不愿意打开自己的心灵,不愿意与他人的心灵世界互联互通,势必导致教师个体及学生的心灵容易走向封闭状态。当教师心灵“失联”时,对教师个体而言,失去了相互学习、智慧分享、文化交流的载体;对学校而言,教师之间心灵不联通,每个教师追求的只是把自己的那本书教好,难以产生高质量的教育合力;对教育而言,心灵“失联”的教师,阻碍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性,难以形成百花齐放的教育格局。

  万物互联时代,让教师的心灵不再“失联”,不仅关乎教师个体成长,也关乎教育质量的提升及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每个教师打开心扉,在心灵上互联互通,需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

  第一个字是“联”。“联”就是联结。教师在与互联网联结的同时,不要忽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心灵互联。教师们要高度重视心灵互联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适当减少对网络及电子产品的依赖,在现实世界中,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学生、家长、名优教师、教育研究者建立心灵联结,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助于专业发展。

  第二个字的“互”。“互”就是互动。要实现教师之间心灵的互动,不仅需要教师个体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心灵互动,还需要学校提供有助于教师心灵互动的平台。例如:创造条件让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师定期组织沙龙研讨,让教师们针对教育中的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以教师工作联盟、心理咨询室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及家长进行基于学生成长的心灵互动。

  第三个字的“网”。“网”不仅指网络,还指心灵互联网。教师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政策的使者,与他人的心灵联结与互动并非不加选择、而是基于自己的职业特点、教育理想及工作需要的互联互通。因而,要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有教育含量及文化品位的心灵互联“网”。在线上,多与有共同教育理想的人针对某一专题交流研讨,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心灵互动网络体系。在线下,多与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兴趣的教师建立有知识分子特色的人家关系网,丰富自己的教育心灵。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