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

教授李学勤在京去世,享年86岁。

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

读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2003年起全职在清华工作。

先生一生学术兴趣广泛,

对于许多学科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贡献,

尤其致力于中国先秦秦汉史、考古学

和古文字学的研究,

涉及甲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

和简帛学等各方面,

被学术界誉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但在广博的研究领域中,

先生始终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奥秘作为研究重心。

他常说,

作为历史学者,必须当好“历史关键的链环”。

让人们知道,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儿来,

我们又将怎样走向何处。

23.bmp

近年来,他主要专注于

战国竹简“清华简”的研究保护工作,

并大力提倡“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清华简”是一批抄写于战国时期的竹简,

总数约有2500枚,

一直是古代文史学者的研究焦点。

提起“清华简”,就不能不说起李学勤先生。

“清华简”的抢救、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

一直是在他的主持下进行。

24.bmp

李学勤(中)与其团队研究清华简。

谈及李学勤先生,

熟悉他的人都充满了敬佩之情。

钦敬之余,世人也非常好奇,

作为学者,

李先生是怎么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作为清华的老师,

李先生有哪些值得我们老师学习的品质呢?


对阅读的痴迷之心

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

他的母亲很早便教他认字,

父亲专门给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

他用两年时间学完了小学教材,

由于课堂内容远不能满足其求知欲,

在上课之余,他阅读了众多的课外书籍。

因为兴趣爱好广泛,

李学勤的读书范围也非常广泛,

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

他经常不吃早饭或午饭,省吃俭用,

去书店和书摊买旧书,

看完后再卖掉,换买其他的书来读。

当时商务印书馆印行了许多学术著作,

李学勤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

甚至一度计划要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全部图书搜集齐备。

25.bmp

李学勤刚到清华大学读书时,

他的同学钱耕森等人曾应邀去他家玩,

对于其藏书的丰富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观他的书房时,我们无不感到很惊奇!

只见四壁都摆着一排书架,

每个书架上都摆满了书,

几乎全是中外古今的学术名著。”


对教育的热爱之心

李学勤不仅对学术科研倾注心血,

他同样看重对青年学生历史观的培养与教育。

他说:“带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启发他自己的观点,

我愿意让他自己摸索一个题目,

而不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切一块给他。

我带学生,以启迪为主,

我觉得本科生教学也应该这样,

所以我们设立文科讲座,从各方面请专家来。”

 

“刚进大学,已经七十高龄的先生

给我们班上了整整一年的名师导引课,

每节课都邀请中国文史哲界的学术大咖,

每次都是亲自主持,

从没有因为我们只是大一新生或自己忙而有半分懈怠。

这就是大师的师德师风!”

李学勤逝世的消息传开后,

一位清华毕业生在朋友圈如此缅怀。 

 

从甲骨文到青铜器到金文,

李学勤给学生开过很多课。

他希望,能给学生丰厚的滋养。

而他为人治学的风骨,

也通过这一堂堂课程绵延相传……

26.bmp

年近八旬的李学勤先生依然坚守讲台(资料图片)


对未知的好奇之心

在李学勤阅读的大量典籍中,

符号一类的书籍是他特别钟情的,

越是看不懂的书他越感兴趣。

李学勤特别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启迪人们智慧,

而又多少能给人以一种神秘感,

需要费一番气力才能看得懂的作品。 

 

有一回,李学勤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书,

非常精致漂亮,可是一翻开书就傻眼了,

里面全部都是符号,根本不知所云。

这本书是用老式打字机键盘上的非字母符号

写的一本英文小说,

每一个符号分别对应着一个字母,

必须在脑中将它们转换成26个英文字母后阅读,

目的是锻炼人的大脑机能。

李学勤极爱这本书,

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搁在书包里头,随时翻阅。

还有金岳霖先生的《逻辑》一书,

他先后读过多次,

书中第三章“介绍一逻辑系统”介绍了数理逻辑,

里面都是他不认识的各种符号,

也让他十分着迷。

27.bmp

对不同方向的涉猎之心

“先生始终以科学之方法、进取之精神、

乐观之态度积极投入科研工作,

是当代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

他的学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忠深情回忆道。 

 

1951年,李学勤入读清华大学哲学系,

因喜爱甲骨文,

便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后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

和简帛学等多个领域研究颇深。

1952年,李学勤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做殷墟甲骨的整理。

1953年底,他又转到历史研究所。

随着马王堆汉墓、银雀山汉简的发现,

又转去整理新出土的简牍帛书,

重新回到考古和古文字学的行当。

 

由于兴趣爱好广泛,

李先生长期读书治学中培养出来的另外一个特长,

就是可以在各种工作、各个研究领域之间

进行迅速切换,

前一分钟,他可以在从事甲骨学的研究,

而后一分钟就可以马上转入对清代学术的探讨,

能随时随地钻进冷僻深奥的研究中去,

又能随时随地走出来,了无滞碍。

因此,李先生具备了极高的工作效率。

他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说自己像一个“多波段收音机”,

这么一拧是中波,那么一拧又到短波,

可以随时进行各种调换。

这一本领是一般人所很难企及的。


对学术的钻研之心

在李学勤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

有着始终如一的主频率——

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奥秘。

他常说,作为历史学者,

必须当好“历史关键的链环”。

28.bmp 

近年来,他更是将全部精力

投入到了免遭秦火的

战国竹简“清华简”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工作中。

29.bmp

清华简筮法

 

清华园那个图书馆老馆三层不大的空间,

记录下李学勤不知多少个日夜的拼搏。

即便是最近一年多,

一直与病魔搏斗的李学勤依旧笔耕不辍。

他反对的,是那种功利的治学观。

他看重的,是身为学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水磨工夫:

“历史就像是若干碎片,

发现得越多,复原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们必须要坐得住,不计较。”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