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游学就是指学子离开家乡外出拜师求学,游学的重点是学,关键是师。只有长期地和师友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熏陶,游学才算有所成就。所以《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找到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然后尊敬他、学习他、听他教诲、受他感染、被他熏陶,这是学习的关键,也是游学的关键。对于现在一般意义上的种种游学来说,如果能有一个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老师同行,上述弊端也将很大地得到化解。
那这样一个“严师”角色,班上日常的科任老师能够胜任吗?只怕力有不逮,日常科任老师对于学校之内的教学工作当能胜任,但是到了外地,除了阅历丰富、博学多识的少部分教师,大多数教师也是到了一个陌生的领域。同样的,一般的导游或者讲解员能够胜任吗?恐怕也很难。一般的导游和讲解员,固然有丰富的当地知识,但是常常仅限于知识,与学生的相处有限,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较为局限。
笔者以为,要化解目前游学的各种弊端,最好还是实行学界和教育界的联姻,选择一些学有专长、道德高尚的学者与学生一起进行游学。有条件的游学团队,还可以多邀请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专家学者共同游学,以收博采众长之效。当前,已经有一些较为“高端”的游学团队,开始做相关的尝试,比如聘请知名学者当游学导师,甚至组成导师团队,在较长时间里和学生朝夕相处,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各地游学活动似可从中获取经验,因地制宜地聘请相应的专家学者队伍进行陪同指导,从而使游学真有所学,学习真有所得。(原载《光明日报》,作者肖罗,有删节)
《中国教育报》2018年08月13日第2版
推荐阅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