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电影电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剧场看戏?
赵征
20世纪初,电影作为工业文明时代以商业为目的的新传播样流行起来。它必然性地分流了一部分戏剧观众,这在当时引起了戏剧人的深度恐慌,他们感到发展了两千多年的戏剧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剧场要被电影院取代了!戏剧要被新的大众娱乐方式取代了!
打击是沉痛的,然而发展是不可逆的,随之而来的是更为沉痛的打击:普通家庭开始拥有电视机了。现在,人们有了用更低的成本(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获取娱乐的手段,那么为什么还要走进剧场?
在接下来的整个世纪,戏剧领域的探索都笼罩在工业文明带来的危机之下。戏剧人聪明且敏锐地意识到,比新鲜,比娱乐性,是无论如何拼不过以娱乐为目的诞生的电视和电影的。
所以,他们不约而同,或者说殊途同归地走到了一条路上,那就是对戏剧做减法,发掘剧场独有的魅力——对于戏剧本质的探索反而在危机时刻走向了高峰。
时隔百年,我们身处上世纪的戏剧家无法预知的未来世界,全球每年有10000部左右电影上映,仅中国每年播出的电视剧剧集就有12000集。互联网给传播带来的新变革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娱乐方式——一个人,一部电脑足矣。
我们也可以看到,戏剧作为大众主流娱乐方式的地位一去不返,但是带着两千余年的传统,以及上世纪戏剧家探索印记的戏剧仍然在剧场中上演,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今天再试图回答上世纪戏剧家也提出过的问题:
3.2.1 有了电影,为什么还要看戏剧?
无法取代的戏剧本质
戏剧和其他艺术样式最显见的区别,便是观演(观众-演员)关系了。彼得布鲁克在他的《空的空间》中说到:“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
当然,布鲁克本人的实践丰富而多样,这里无非是想提出他所认为的戏剧本质——观众和演员的关系。我们现在要说的独特性种种,也是基于观演关系的。
戏剧演出的现场感
——戏剧作品在此时此刻,面对观众完成。
在戏剧演出正式开始之前,尽管进行了长时间的排演,各个部门间的反复磨合,都不能称为“作品”。待到戏开场的那一刻,场灯关闭,大幕拉开(当然,这只是个比方:现在的很多戏是没有大幕的),一出戏才开始作为“作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在观众的面前呈现。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得以参与这个戏剧作品的创作和完成的。这种“参与”其实是多维度的。观众的专注,笑声,哭声和分神带来的噪音都会对舞台上演员的表演造成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对于演员而言也是无意识的,演员的状态又会对观众的观赏状态进行新的影响,这种循环式的反馈效应使得每场演出都不同,而且无法重复。
此外,观众的视线是由自己控制的,这点极大地区别于电影和电视剧。电影和电视的焦点是由镜头来控制的,而话剧舞台的整个表演空间都在观众的视野范围内,观众的目光聚焦在哪里是自由的。虽然导演可以运用对于舞台焦点的把握引导观众的视线,但是也有导演充分利用这种自由,进行多焦点的尝试——每个观众看到的作品都有可能是不一样的。现在,这种“参与”也被许多小剧场戏剧提炼出来进行放大,或者说直接化了:观众可以现场与演员进行互动,甚至可以决定戏剧情节的走向和结局。
观众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现场感”,其实并非来源于戏剧的艺术真实和戏剧摹仿生活的逼真,而是来源于观演关系造成的“即时性”和“参与感”。
与戏剧事件和参与事件的人物身处同一空间——剧场,以及观看时间与时间发生时间——演出进行的一个或几个小时,使得观众和艺术作品的关系达到了其他艺术样式不可能带来的密切程度。这种同时同地所带来的“现场感”,是观众的情感迅速带入剧情和人物的基础,也是给观众造成更为强烈的审美感受的前提。
戏剧功能新思路
从上世纪以来,我们谈到的电影、电视对于戏剧的“取代”,其实并不是艺术样式的取代,而是作为大众娱乐方式的替代。这种替代的前提是电影、电视与戏剧社会功能的重合。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却看到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社会功能。
电视在家里,常与家庭成员共享。
电视剧不一定好看,娱乐节目不一定精彩,广告每天都在重复。然而尽管有了新的选择(在网上追剧或看视频),电视仍然不可替代。因为对于很多城市人而言,看电视是与家庭成员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方式。
一起追剧,吐槽,对演员评头论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代城市人交流不畅,两代人之间缺乏共同语言和观念隔阂等问题,客观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体验是每个人坐在各自的电脑前看视频取代不了的,“看电视”这个行为的意义大于电视内容本身。
电影院多在商圈中,是休闲和社交的场合。
与家人,男(女)朋友,闺蜜或基友一起出去逛街,吃饭,在接下来的时间看个电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即便是一个人看电影,在微博和朋友圈上晒的电影票和影评也赋予了这个活动社交的意义。电影作为消费文化的性质就凸显出来,这也是商业大片排片最多,票房最好的原因。
3.2.2 那戏剧在当下具有怎样的社会功能呢?
1.剧场——启蒙和思辨的场所。
剧场不仅是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也是启蒙和思辨的场所,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话剧由海外传入之初就带有知识分子强烈的启蒙的自觉性。在西方,戏剧也是紧密地同其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状况和文艺思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艺术样式一直伴生着强烈的启蒙性和思辨色彩。
戏剧创作者对于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对于大众生活的体验和关注,在剧场中,通过戏剧表现手段传达给观众,引导观众对于自己的生活和生活环境进行反思和认知。这使得戏剧区别于电影和电视,具有一种特殊的严肃性质。
戏剧起源于仪式,20世纪也存在着戏剧向仪式复归的倾向,体现为对剧场种集体无意识的重新认识和对仪式对个人精神所起的作用的多重探索。这种探索在现代剧场中的延续,也将拓展观众的观剧体验。
2.戏剧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
戏剧在当代无可避免地从大众艺术变成了一种小众艺术。受众群体的急剧缩小也赋予了戏剧一种新的符号意义:戏剧同“有文化”、“有品味”自然地联系到了一起,定期进剧场看戏的观众被认为是有文化的人,看戏这个活动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带有个人修养意味的娱乐活动。看戏不仅仅作为休闲和娱乐方式,也带有对于符号的追求的意义。
对于城市中衣食无忧,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人们来说,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必然会越来越丰富和多样,戏剧的符号意义无意识地迎合了这一趋势。这是今天人们仍然会进入剧场的原因,也是日后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剧场的原因。
3.看戏作为新的生活方式。
在波兰,许多观众为了看一出格洛托夫斯基的戏,会在周末驱车几个小时到他进行戏剧实验的乡村参与一场戏剧演出。在法国阿维农,每年七月都有持续一整个月的戏剧节活动,世界各地的观众聚集于此,一边享受度假生活一边观看每日不断的戏剧演出。
在中国,这种将戏剧和度假结合在一起的观剧活动也正悄然兴起,天津大剧院为观众报销往返车票,使得“去天津看戏”在北京观众中变成了一件非但可行,且极其普遍的事情。乌镇戏剧节也将旅游和观剧结合在了一起,戏剧观众可以住在景区中,感受浓烈的戏剧节的文化气氛。与此相似的,我们无法想象的结合方式在不久的将来也有可能出现,看戏将变成一种更为丰富和多元的体验,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上世纪戏剧人所恐惧的“取代”,并没有发生。不管是从审美导向还是社会功能来看,戏剧的的价值都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被覆盖。
尽管有了电影与电视,戏剧仍然有观众,而且永远会有,这既是戏剧本身的魅力,也是观众对于戏剧的需求。
来源:慕课网
(《艺术教育服务合集》是本人处于爱好网罗大千世界百家观点集合而成,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QQ: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