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应试教育势头依然强劲的形势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并不少见,而这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践出真知。知识要变成能力必须依靠实践,并在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在企业中学习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自然延伸,它能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的学习,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充实自我,还能更好地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对职业生涯早作科学的规划。同时,可以养成自信坚定与乐观开朗的性格,更好地使自己成为一个奋发进取的人。这是一种使各方都受益的难得的“无形资产”,值得政府部门和校企各方从多方面深入挖掘、思考、提炼与推广。


从现状看,校企合作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并将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改变传统育人模式,强化学生生活技能。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合作中,秉承“修能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可以实现师资、课程、实训等人才培养资源的共享。合作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先进性、综合性、模块化和层次化,通过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并不断开发新课程,提高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并且学以致用。如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产品、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可以提前接受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到企业对生产过程、操作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后,可以安排学生实地参与相关工作和基层管理,比较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如此,校企双方还可以通过建立师生技能竞赛制度,采用“以赛促教”等活动,形成一整套教学实训方法,大力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水平。

11.jpg


实现产学教研合一,优化长期合作效应。加强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企业合作,把企业引入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实施产学合一,是提升顶岗效果的理想选择。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闻名于世,备受推崇。在这种模式下,学员既是在校学生,也是企业准员工,它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我国也可以大力借鉴这一模式,因地制宜让更多的学校联合企业设立实训基地。企业派驻的车间技术工人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学校兼职实训教师。学生进来后具有学生与岗位工人双重身份,接受学校、企业双重管理。同时,为减轻教育培训的成本,可在加大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同时,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实施专业培训产业化。通过引企入校等形式,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通过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以及小组项目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岗位生产能力,为学生今后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可以进一步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走“利用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思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帮助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的同时,实现校、企、生三方的合作共赢,良性互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新常态下的社会,校企联姻正适逢其时,它能更好地实现多重价值。从学校层面看,主动转变观念,让学生走出课堂,既可以充分唤醒和激发他们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通过实践积极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从企业层面看,就近就便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企业,既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也可为企业自身积蓄强大的后备人才资源。从学生层面看,勇于投身于当地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人生的必修课,而且在深入社会、接受锻炼的过程中,还能以新的更高的视野,去思考社会人生,传播精神文化,奉献青春热情,收获别样的精彩。


当然,要有效地发挥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还需积极研究合作中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并及时将科学的做法形成有效的经验加以推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社会的整体办学活力和服务能力,真正让校企合作催放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成果。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