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教师评职称,论文原则上不作刚性要求。”在此,我不仅为这一“松绑”政策叫好,而且还想说,相关部门还是要引领教师写好属于他们自己的“论文”,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教师的工作性质要求教师必须写作。毕竟,教师每天的备课工作就离不开写作。但是,不少教师已经把备课变成了抄写,甚至升级为复制和粘贴,致使课堂教学变得千篇一律,缺少创新。

第二,教育转型呼唤教师写作。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各位教师有所作为。教师改变的途径有多种,而写作是提升其学术水准的捷径,这一能力必须具备。

或许,有的教师会抱怨说,平时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又大,如果还兼顾写作的话,会额外增加工作负担。我认为,这些都不应该是借口,更何况,写作也不能算作是额外的负担。如果相关部门或学校纵容教师放弃写作能力的话,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

因此,我认为,教育现状的改变应该从写作开始,教师还是要勇于我手写我心,乐于写好自己的“论文”。这就需要各位教师做到三点:

首先,教师要做工作中的有心人,及时记录和整理工作中产生的灵感。比如,当教师在听报告、讲座、公开课或参与沙龙和论坛时,当教师教育“问题学生”、处理教育难题时,只要其用心,就会有所感悟,此时,就应该及时记录并思考,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上,写成“接地气”的论文。并且,教师创新了某个实验、自制了某些教具和学具,以及改进了某一类例题和习题等,这些也属于自己的“论文”。只要教师足够用心,写作素材应有尽有。

其次,教师要坚持一直写作的好习惯,并且写与做结合。因为,教师的写就是做的“镜子”,也是专业发展的“存储器”。只有通过写,才能“照”出做的不足,更能产生读、思、做、写的紧迫感。并且,教师只有一直坚持写作,才能保持思考的思维状态,也才能越写越深刻,越写思想“内存”就越大。

当然,也不是说会写作的教师就一定教学能力强。毕竟,当下学校里还存在着这样的教师——他们的理论水平很高,也能写出漂亮论文,还能承担一定级别且又能获奖的课题,但其教学能力却很一般,甚至很糟糕。可他们的做和写脱节,无益于教育的发展。

再次,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出台一些政策,引领教师的写作真正落地。比如,在名师评选、评先选优和各种考核中,大胆降格以求,给教师原创的“论文”与学术论文“同等待遇”。另外,还可以对某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从而激励教师不断前进。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